广州产权交易所
您好,欢迎访问!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本所动态

干货分享丨黎骏声:我们在探索粤剧文化发展的新生命

来源: 时间:

 

在这里

找准文旅发展脉络
听见产业智慧之声

指导 |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出品 | 广州产权交易所
策划、制作、编辑 | 广州文旅资源交易平台
▼▼▼

  

黎骏声 =粤剧文武生=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现任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监事会主席,广州粤剧团团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广州文旅大讲堂·2019夏季大会

(文字干货为现场记录整理)

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我要说说粤剧的来源。粤剧早期叫广东大戏,老一辈的艺术家都叫看大戏,叫粤剧应该是解放以后,粤剧文化始于明朝中叶,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早期华人移居到海外,把粤语带到了其他国家。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粤剧,而且粤剧还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这是粤剧人非常骄傲的一件事情。

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2009年,继昆曲之后,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比国粹京剧在海外受欢迎的程度还要高。我从事粤剧工作30多年,尤其在广州这20多年的工作,参与出国文化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大约20%是属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演出。政府会有一些资金资助,其他大部分都是商业演出,尤其是到北美洲,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港澳更不用说。

我这里有一些数据,广州粤剧院两个团平均每年的境外演出大大小小加起来70、80场是很正常的事,2016年演出达98场,出境人次达1330多人,一个团才70多人,两个团加起来140多人,等于每个团出去近10次。粤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尤其在粤剧方面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其他地区比如欧洲、大洋洲等地的文化交流都是有的,但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华人聚居人数相对较少有关。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粤剧的表演特色就是,经过吸纳创新,不断的衍化,转变到现在这种耳熟能详的舞台表演形式和风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观众审美不断提高,不断改变。现在娱乐多元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比较大,我感觉要发扬粤剧文化的压力非常大。近十几年来,粤剧不断改革、创新,并吸取不同剧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元素,从而使得表演呈现的形式得到丰富。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刚才马老师说的要以进二退一。所谓的退,是指退回到根本点上,要牢牢抓住粤剧最本质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用过交响乐,但最后还是觉得使用传统的“五架头”——五件乐器演奏广东粤剧最好,以很有广东民俗风格的演奏方式,再加上粤语极具韵味的歌唱形式,一听就感觉到很浓厚的广州韵味。尤其以荔湾为代表的老广州韵味,从广州到整个珠三角地区,包括被大家誉为粤剧集聚地的——顺德、佛山也是采用这种形式。

由于各方面多元化的娱乐冲击,对市场也有一定的挤压,市场萎缩造成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就会造成人员流失,人才很难留得住。有些转去香港或者到外国,有一些甚至改行了,如果没有后续人才支持粤剧艺术,想要继续发展、弘扬粤剧文化,我觉得是非常有难度的。所幸广州粤剧院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因此我要"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

粤剧博物馆的演出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关于粤剧艺术的情况,新时代粤剧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的困难又是什么?

其实多年来,政府一直支持粤剧,尤其是广州市政府各级领导。2014年,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了市政府的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订立了“五大工程、十大项目”,其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我们所在的地方——粤剧艺术博物馆,还有去年9月份奠基的广州粤剧院的新址以及珠江红船;广州粤剧院在未来2、3年内将要拍摄10部粤剧电影,还有上级领导支持、由广州粤剧院推进的粤剧进校园项目。刚才小朋友们的精彩演出,都是通过学校安排的业余爱好班上学习排练的,其实也有广州粤剧院的功劳。因为我们的员工、同仁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从事普及工作,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去教学。

粤剧电影工程启动活动现场

刚才各位看到都是比较简单的戏,我有一个徒弟,他曾经在番禺一所学校教8-10岁的小朋友演《武松大闹狮子楼》。他们学的这个戏对专业演员来说,也是非常高难度的戏,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然他要把危险性把握在可控的范围内,这对他和小朋友们都极不容易。我的同仁一直都在做这些事,包括进校园、进大学、进社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努力。所以我相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对粤剧舞台的坚守,我觉得粤剧一定可以有非常光荣美好的未来。

 

2018粤剧进校园石牌小学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24日视察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总书记视察完以后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从那以后,游园观众成倍增长,比之前高了将近10倍。要是粤剧院演出进场的观众能达到这个数目,那就太振奋人心了。但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为观众有自己的消费习惯。

所以说到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内地非常有必要向港澳地区学习。我们每次去演出,他们的观众都非常踊跃,我没见过80%以下的入场率,基本上都达到80%、90%,甚至是爆满。一满,剧场就拉红旗挂在剧院门口-全院满座,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比打了鸡血还激动。而且爆满是经常性的,不是偶尔,所以说内地在这方面需要取经。

尤其是我个人跟他们有很多艺术上同台演出的交流,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怎样把粤剧文化经营好,经营好了,有了好的收入,从业人员自然就多了。我以前从业的时候年纪还小,那时候宣传毛泽东思想革命战士,我很有优越感,一个月别人分到28斤的粮食,而我们家可以拿到36斤,比工厂的工人还要多。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愿意从事粤剧,也会出很多优秀人才,很多有条件的人就会往这个领域闯荡,像我这样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了30多年,差不多40年。 

全院满座红旗

最后,其实我有一点想法,比如说粤剧博物馆,目前只能通过粤剧物品的陈列,包括先进的视听设备,来让观众体验粤剧。但舞台艺术最珍贵之处就是要到现场感受,对着屏幕是没办法感受到真情实感的。观众坐在台下,演员一个高腔,一把嗓子亮出来,观众会被现场效果震撼到。

资料的展示,只是让观众对粤剧有一个概念化的了解,只有到现场才能真切体验到粤剧舞台上表演艺术的魅力,那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想过,粤剧艺术博物馆可不可以有一些活化的内容在里面,我也跟荔湾区有关领导闲聊谈过这方面的话题,可以利用富余的艺术人员来活化粤剧文化,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那就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去做好这件事情。

印象西湖

印象刘三姐

探索活化粤剧艺术的过程中,其实也遇到一些难题,有些政策方面的事情。我相信很多来粤剧博物馆参观的朋友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两台活灵活现的现场表演,不管时间长短。我们走过很多地方,了解到文化的传播,看到很多大型的文化演出,比如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以及陕西太原平遥古城的演出,他们(各地景区)都把背后的故事做成一个个的情景剧,把游客带入到剧里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去了解历史文化。

2018华南理工大学合影

2018鹤洞小学合影

以上两张图,这是我们到华南理工大学、鹤洞小学(图),包括番禺很多学校去做粤剧文化的传播,很多学生非常有兴趣。当时我们有一个说法,我们到学校表演,并不是希望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小戏迷,我们只是撒播种子的过程,我撒下100棵种子,里面有23棵能发芽,如果10000个,那就有200300个,这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这个事情我们一直在坚持做。

现在珠江的红船,其把粤剧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据说刚开始运营时很艰难,而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红船上表演的是情景剧——《船说》(讲述发生在百年前红船戏班粤剧伶人的戏剧人生和情感故事),还没具体说是粤剧,而我现在站的这个舞台,这个粤剧艺术博物馆,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把它做好,这不只是古朴的建筑,不应该把演出当成任务,演完就算。我觉得如果把这个地方能做成一个经常性的演出,每一天特定的时间来到这里都有精美的粤剧给大家看,我想粤剧艺术博物馆一定会成为非常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在南方剧场做过一个,目的是针对旅游剧场做了一个特别编排的节目,但毕竟是探索,后来由于存在不足,慢慢地就停下来了。

珠江红船

《船说》情景剧

我觉得打造戏剧文化旅游景区,借中国传统戏曲跟旅游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具有人气的旅游景区,荔湾区西关这一带绝对有潜力和潜质。博物馆外的老街道,街上传统的手工制品,这都是老广州的记忆,是我们在脑海里最深层记忆,有很纯朴的人文气息在里面。我觉得完完全全可以将粤剧艺术博物馆做为一个中心的支点,把馆外的老街道打造成景区,以此把整个片区支撑起来。作为粤剧工作者,我也非常有兴趣,而且很有冲动想要做这个事情,希望能够做好。

粤剧艺术博物馆

如果能打造出具有人气的戏剧文化旅游景区,把粤剧当做一个主题,将对传播粤剧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旅游的客人是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有。要能让游客有机会了解粤剧,感受粤剧的魅力,让他们眼中不只有歌剧或者是京剧,让他们知道粤剧也有很精美且具特色的地方艺术呈现。

以上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心得。谢谢大家!

】 【打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23号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北塔 电话:(020)89160888 传真:(020)89160999 E-Mail:gemas@gemas.com.cn

版权所有©广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粤ICP备05017344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1273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